文章
  • 文章
搜索
网站首页 >> 红色会宁 >>会师精神 >> 红色故事与会师精神
详细内容

红色故事与会师精神


  红军长征中先后举行过多次会师,而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的会师,是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正像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所说:“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甘肃会宁作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胜利结束长征的纪念地永载革命史册,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研究红军长征历史,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在会宁会师前后,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红色故事。

dbb44aed2e738bd4b6f52e1e8c6bb1d0267ff92b.jpeg

  红五军血染大墩梁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高举北上抗日的伟大旗帜,在会宁地区实现了大会师。为了将红军在西北地区一举歼灭,蒋介石不顾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急忙调集胡宗南第1军、王均第3军、毛炳文第37军、东北军第67军和骑兵军5个军,组织“通渭会宁”战役,分4路围堵红军主力。

  这时候的会宁地区,国民党大军压境,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凭借着优势兵力和飞机的支援,敌军毛炳文、王均两路兵力相继攻打红军控制的通渭、马营、华家岭、会宁等要地,胡宗南部进至静宁界石铺,向打拉池、海原方向推进。驻扎在这些地区的主要是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5军、第31军,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红军指战员们英勇作战,顽强抗击,在付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拖住了敌人,完成了阻击敌人于会宁县以南地区的任务。

  三军会宁会师前后,在会宁地区,红军和国民党军共进行过6次大的战斗,其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是大墩梁阻击战。大墩梁是会宁南部中川的一座高山,属横跨通渭、定西、会宁三县的华家岭山系,距会宁县城大约35公里。担任大墩梁阻击战的是红5军,这是一支铁军,自红军长征以来,一直担任后卫,将士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被兄弟部队尊称为“铜墙铁壁”,被毛泽东称为“铁流后卫”。

  1936年10月23日,和敌人周旋了两天两夜的红5军,从华家岭退到了大墩梁上。战士们已非常疲惫,但他们迅速在山头上挖出了战壕,进入战壕不久,敌人第3军和第37军仗着猛烈炮火的配合,向红5军阵地全面展开进攻。红5军的临时作战指挥部设在大墩梁上一个破旧的堡子里,在通渭负伤、由担架一路抬着行军的红5军副军长罗南辉带伤在这里指挥战斗。在罗南辉的部署下,红37团、39团、43团、45团分别占据周围山头上的有利地形,先后5次打退了敌人的猖狂进攻。为了节省子弹,战士们多次冲入敌群,用刺刀、木棒、枪托和敌人搏杀。面对“铜墙铁壁”的红5军,看着死伤无计的战场,敌军变换了进攻的方式,他们从兰州调来7架飞机,在大墩梁上空呼啸着,轮番将一排排炸弹疯狂地投了下来。没有树林遮挡的光秃秃的大墩梁立即陷入到一片硝烟土雾中。

  在飞机的掩护下,敌军又一次发起进攻,向山头冲来,不时有红军战士在敌机投下的炸弹中牺牲,红5军各团在硝烟中组织了几次反冲锋,但已无法有效打退敌人的进攻。尤为不幸的是几枚炸弹射中了红5军指挥部,副军长罗南辉再一次被炸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战士们含泪掩埋了他们敬爱的副军长后继续进入战斗。

  飞机过后,敌人蜂拥而至,接着是一场又一场的残酷激烈的肉搏战,有的红军战士牺牲时口中咬着敌人的手指头,有的战士倒下后仍手持卷刃的马刀。悲壮惨烈的血战整整持续了2天,红5军伤亡887人,他们用沉重的代价,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掩护了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为红军西渡黄河,北进陕北赢得了时间。

  罗南辉牺牲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闻讯后悲痛不已,他流着热泪说:“南辉同志是红军中的一位优秀指挥员,他的牺牲是我军的一大损失。南辉同志为党献身的精神比华家岭还高,南辉同志的英名将与华家岭共存!”

  1986年10月,会宁县政府在大墩梁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碑,以缅怀罗南辉和红军烈士。2006年,在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进行了修缮。

  大墩梁战役50年后的1986年10月,当70多名老将军、老红军战地重游来到会宁,他们相聚在大墩梁红军烈士陵园,年逾古稀、白发苍苍的老人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禁不住老泪纵横,他们深情地说:“感谢党和人民政府,感谢会宁人民的深情厚谊。”

  小红军战士救魏煜

  红军会宁会师期间,国民党军飞机经常袭扰轰炸,他们把目标重点选在驻有红军总司令部的会宁县城。

  这是一个发生在会宁会师期间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有一位小红军战士用自己年仅14岁的生命救下了县城魏家的孩子,孩子名叫魏煜。

  1936年10月9日上午,这一天风和日丽,会宁城的大街小巷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街道上到处飘扬着红旗,南门上还搭起了欢迎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简易彩门。几个小红军战士在街上一边哼着刚刚学会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合歌》,一边刷贴着标语。

  住在县城东关的贫苦市民魏鸿儒像往常一样,带着不满3岁的儿子魏煜前往设在邢家台子邢家大院里的红军总司令部,不时和街上的红军战士打招呼。魏鸿儒是读书人,红军攻占会宁城后,他主动来到总司令部,帮助小红军战士抄写文件、撰写公告、书写宣传标语。

  大约10时左右,魏煜和贴标语的小红军战士们来到离县城西门不远的一条街上, 忽然从远处传来了敌机袭来的轰隆声,小红军战士扬起手大声喊道:“快躲开,飞机要投炸弹了!”街上的市民们听到喊声,立即散开,隐蔽起来。可是年幼的魏煜还在街头玩耍,敌机的炸弹已经呼啸而来,落在了街头,就在这万分危急的紧要关头,有一位小红军战士飞身而出,将小魏煜扑倒在地,护在身下。一阵硝烟过后,孩子得救了,小红军战士却躺在了血泊中。魏煜吓得哇哇大哭,右手指头被炸掉了两根,朱德总司令闻讯赶来,悲痛地说:“他是我的小老乡,今年才14岁,12岁就参加了红军,他的父亲、哥哥都死在了国民党的屠刀之下,母亲在给红军送粮食的途中,饿死在路边的草丛中。他们一家人都为了革命牺牲了,他可是独苗啊,没想到却留在了这里。”这时候,魏煜的父亲魏鸿儒也跑来了,他从朱德总司令手中接过小红军战士的遗体,泣不成声。

  为了报答小红军战士的救命之恩,魏鸿儒决定把他埋葬在自家的祖坟旁边,并立下一条规矩:以后每年的清明节,魏家人在祭奠祖先的同时都要在小红军战士的坟上添一土,以表达对小红军战士的感恩和纪念之情。

  魏煜长大成家后,有了3个儿子,魏鸿儒分别给孙子们起名为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就是“继续长征”,他希望后辈儿孙们永远记住红军长征的历史和血浓于水的恩情!

  会宁人民真情支援红军

  会宁是红军长征期间,三大主力红军唯一经过全境、战斗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有近7万名红军将士曾在会宁境内战斗生活过。红军的宣传和教育,使觉醒了的会宁人民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怀着对红军的深情厚谊,会宁人民从人力、物力各方面全力支援红军长征和会宁大会师。

  积极参加红军。会宁人民群众在同红军相处中,深感红军是人民的军队,许多青年人踊跃参加红军。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40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红军到青江驿以后,曾组织了一支游击队,红军撤离时大多数游击队员参加了红军。这些青年的参军,扩大了红军队伍。

  筹集钱粮支援红军。上个世纪30年代的会宁,地广人稀,物产较为丰富,特别是红军长征过境的两年内(1935年—1936年)雨水较多,会宁收成较好。红军长征和会师期间,6万会宁人民不但保证了在会宁境内战斗、生活的近7万名红军将士的日常所需,使他们得到了较好的休整补充,同时还筹集了大量的粮食、钱物带到了陕甘苏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仅征集带走的粮食近250万公斤。1936年9月的《红色中华报》上有这样的报道:“仅在郭城驿一地,就筹集粮食四五百石。”(约35万公斤)

  节衣缩食支援红军。当时的会宁,人畜饮水非常困难,过境部队比会宁当时的人口还要多1万人,在水贵如油的会宁,为使红军战士得到较好休养,会宁人宁肯用祖厉河的咸水,也要让红军使用珍贵的窖水。同时,倾其所有,尽量让红军吃好喝好,得到休养,据统计,会宁人民为红军支援生猪、羊只达2889头(只),布匹衣物6380件(匹),此外还有大批的银元。

  支援红军西渡黄河。当年木料缺乏,会宁人的住宿主要是以土窑为主的建筑,木料结构房屋极少。为了解决红军西渡黄河造船材料及其他军需物资,会宁人民拆掉了仅有的木房、门窗、老人的棺木板等木料支援红军造船。2006年9月25日“心连心”艺术团在会师旧址演出时,节目主持人充满感情地说:“会宁是条鱼,驮着红军过黄河。”

  救护红军伤病员。红军会师时有数百名红军伤病员留在了会宁。红5军军长董振堂在安抚伤病员时含着热泪说:“我相信纯朴善良的会宁人民能够善待保护你们的,留下来养伤治病,当儿子、当女婿都可以,伤好后,我亲自来接你们。”红军撤离会宁地区后,国民党军队进行大搜捕,一时白色恐怖笼罩会宁,为了保护好红军伤病员,会宁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寻医找药,掩护救治了红军伤病员,使他们大部分伤好归队,留下的伤残人员也平安地度过了生死关,他们为会宁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6年10月20日,朱德总司令率领红军总司令部、红军大学部分学生以及第4军、第31军从县城北门出发,浩浩荡荡向北进发。前来送行的群众,挤满了街道两旁,依依不舍向红军挥手致意,有的人禁不住流下了泪。朱德握着站在前面的县苏维埃政府的同志和群众代表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会宁人民对革命是有贡献的,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对红军的支持,谢谢父老乡亲!红军已把火种播在了这里,你们要让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烧毁旧世界,建设我们自己的新天地。


seo seo